中文版 | 英文版

媒體聚焦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援藏幹部熊海:數載送醫入雪域 仁心仁術暖高原

發布時間 :2021-09-15      來源 :       浏覽量 :

2021年9月2日,又一個開學的日子。西藏大學門口,醫學院副院長熊海靜靜等候着。不久前,他和醫療團隊還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腹地那曲阿裡四縣、十餘鄉鎮村中奔波,花了整整十四天,将3萬元的藥品送到了八百多位藏族群衆手裡。

1991年,從華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的熊海,已經從醫任教三十載春秋。四年前,在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擔任老年科主任、副主任醫師的他毅然報名援藏。經組織選派,他作為中組部、教育部第八批援藏幹部人才奔赴雪域。四年後,在他和團隊守護的這片土地上,五千米海拔的鄉鎮裡多了醫藥,縣醫院裡添了新設備,醫學院課堂裡坐滿了學生,上萬群衆擺脫了病痛,六千畝白肉靈芝在陽光下茁壯生長。熊海和藏族群衆連心攜手寫就的故事裡,充滿了肯定與感激——西藏大學優秀援藏幹部、優秀工作人員、就業突出貢獻獎,西藏自治區“最美科技工作者”,西藏自治區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獎勵個人記大功……

今年,熊海五十五歲了,大半個西藏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看到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子走進校園,望着天空中火紅的日頭,他決定,把援藏這條路一直走下去。

選擇援藏:把華西的資源送到群衆家門口

正式報名援藏前,峰高路險的雪域高原對熊海而言其實不算陌生。2014年,熊海帶着家人第一次走進了這片雪域。他不知道的是,一路念着旖旎風光回程時,自己和西藏的緣分也正式拉開了序幕。

熊海在高原上與國旗合影留念

2016年,熊海再次踏上了高原。這一次,為了解藏地醫療,熊海和同事一起走進了海拔4300米的紮囊縣吉汝鄉下布沙村。迎接熊海和同事的,是當地三百多位藏族群衆希望的目光。顧不上休息,團隊連忙為大夥看病體檢發藥。診療過程中,有同事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血壓測不出、心跳急劇加快、大汗淋漓。經現場急救,同事病情稍顯穩定,熊海趕忙送同事下山治療,無奈一段崎岖的山路被挖斷了,幾番輾轉,同事才被送進了拉薩市的醫院。

随着病床上的同事生命體征漸漸平穩,熊海心頭卻慢慢籠上陰雲——醫生看病尚且如此周折不易,缺醫少藥的當地群衆想要看病就診該有多難呢?

此番經曆像一根刺,紮進了熊海的心。回蓉後,借着與西藏大學醫學院的合作,他開始了多方嘗試——再度入藏調研、申請相關項目、積累收集數據……這段時間,他翻閱了大量資料文獻,一項項研究再次印證了自己的憂慮——由于高原氣候習俗與相對落後的醫療衛生條件,西藏成了高血壓、心髒病等慢性病的高發地區,不僅很多患者得不到及時醫治,甚至連像樣的醫學研究和大樣本數據都很難找到。觸目的數據生生震撼着熊海,他決定,要把優質的華西醫療資源帶到藏區,帶到每一位飽受病痛的群衆身邊。

機會很快來了。學校在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推薦選派第八批援藏人才接替人選,52歲的熊海正式成為中組部第八批援藏幹部人才,作為學科帶頭人前往西藏大學醫學院開展工作。啟程前,他立下目标——要做西藏慢性病的控制者,做西藏地方病的終結者,更要做西藏人民健康生活的倡導者。

等着熊海的,是一場接一場的硬仗。

雪域穿梭:讓基層群衆能看病、有藥吃

為了幫助藏區培養醫療人才,積蓄科研力量,身為西藏大學醫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在日常行政和三門本科生課程的授課工作外,熊海一頭紮進學院裡,帶着師生修規章、提計劃、申經費、報課題、搞研究,數月努力耕耘,收獲了41萬人才培育基金、8項發明專利、多個學科課題項目以及高質量的科研論文。

走出實驗室,熊海又鑽進了鄉鎮和當地醫院。情況與他料想的不同,醫院裡設備落後,當地群衆除了基礎慢性病,還飽受關節炎、膽囊炎、胃腸疾病的侵擾。冬季,他帶隊前往日喀則和昌都多地開展“西藏第六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與“先心病兒童救治項目”篩查工作。在昌都,受到高海拔、缺氧等因素影響,300多個孩子裡有64位患上了先心病。雖然孩子們很快都被送往北京和成都獲得及時救治,然而,從醫三十年,眼見當地落後的醫療資源和群衆渴切的目光,熊海的心生生作疼,一個念頭愈發堅定——到基層去,想方設法搞清楚大家生病的原因,為同胞驅離慢性病的苦痛。

終于,願望成真。2019年6月,在熊海的組織和參與下,由西藏大學醫學專家和研究生組成的團隊啟程前往拉薩市林周縣旁多鄉,随即又奔赴那曲市色尼區色雄鄉、那曲市班戈縣佳瓊鎮。這一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隻要是能帶上的設備,都被熊海塞進了車裡,用他的話說,要把一個小型醫院送到基層。在翻越當雄縣海拔5190米的拉根拉山時,驟降的大雪更是讓氣溫跌至零下十多度,布滿積雪的公路險象環生,為了能如期趕到那曲市班戈縣佳瓊鎮,團隊放棄繞路,硬着頭皮驅車近13個小時,終于抵達鄉政府。

攔路的遠不止這些。随時突襲的風雪、沒有太陽時斷掉的電網、窄小堅硬的木闆床……熊海和隊友顧不上這麼多,他們必須與棘手難纏的病症搏鬥,碰到當地的困難群衆,即便是跋山涉水,大家也堅持送醫送藥到家門口,為此團隊的工作量也翻了不止一倍。在熊海的記憶裡,自己平均一天工作12個小時,診療數百号人。有次工作了整整一天,水米未進,可看到後面長長的隊伍,饑腸辘辘的他隻能右手拿筆問診患者和記錄病情,左手趁着間隙胡亂地往嘴裡塞饅頭。有好幾次實在支撐不住了想歇一歇,可一問得知,好些藏族群衆趕了百裡路過來,必須當晚趕回去,熊海便又強支起精神,半分也不敢懈怠。診療中明顯的文化差異也讓熊海犯了難,面對難懂的當地語言和部分患者對藏醫的執着,熊海幹脆連比帶劃地解釋,不行就一遍又一遍地求助翻譯。

熊海為當地藏族群衆認真講解藥物用法

慶幸的是,一個多月裡,6萬塊錢的藥物到了群衆手裡,超過1500名藏族群衆就了診、看了病。這一路,許多場景在熊海腦子裡揮之不去。

他記得那個可愛的兩歲藏族女孩,遭遇大面積頭皮感染,他把紅黴素軟膏交給手足無措的孩子母親,指導她怎麼清洗上藥,兩周後,孩子恢複了健康。他還記得那個五歲男孩,肺部感染引發高燒,情況緊急,他親自跑遍當地衛生院買來藥品,幾天後離開時,孩子又變得活蹦亂跳……

熊海與川大研究生格桑平措為那曲農牧區藏族群衆看病

看到群衆尤其是孩子飽受病痛折磨,熊海覺得自己沒法停下來。從四面八方送來的錦旗和一條條潔白的哈達更讓他濕了眼。念着一路所見,牢記着自己作為醫療工作者同時又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挂心着進展過半的科研調查,熊海決定,要把入藏時的初心紮根成對雪域高原的恒久承諾。2019年7月,圓滿完成第八批援藏任務的他放棄回蓉,主動申請轉入第九批援藏幹部隊伍。

他還有更多事要做。

深入高原:去海拔更高更艱苦的地方

2020年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為在北京首鋼醫院實習的西藏大學醫學院17名學生回信。一字一句地學習完回信精神,熊海激動得落了淚,正值新冠疫情期間,耳聞無數同行奮戰在疫區一線,心裡更是燃起了光。他一字一句地許下諾言——帶着學生,懷着仁心,到人民群衆最需要的地方去。

2020年6月,他帶領西藏大學醫學院和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的5名醫療專家、13名在校學生組成的醫療專家團隊再度出發,這次的目的地是平均海拔5000米的那曲市班戈縣新吉鄉,相較以往,挑戰也更加嚴峻。高海拔、氧氣稀缺、溫差大、水源可能受寄生蟲污染,惡劣的條件讓熊海有些吃不消,幾次腹瀉下來,他瘦了整整十斤。診療效果卻讓熊海欣慰——1000多名農牧民群衆順利完成了30多項内容的免費體檢,獲得診療建議和免費藥品。此次活動受到人民日報、新華網、經濟日報、西藏日報等多個媒體報道,被譽為“開創西藏全區醫療脫貧之先河”。

2020年6月熊海帶領川大藏大聯合醫療專家團隊深入那曲市班戈縣新吉鄉路布村(海拔5000米)農牧區為農牧民義診

活動結束,熊海來不及歇息,馬不停蹄地趕赴條件更為艱苦、包蟲病多發的阿裡地區,夫人何小燕老師又一次加入了隊伍。4500米海拔上,4個邊境縣和10個鎮鄉村組裡,熊海問診看病,愛人負責抽血和護理工作,最多的一天完成了三百多人的抽血檢查,結束時視線都已模糊。

熊海與愛人何小燕(西藏大學外聘專家)到海拔5000米的路布村義診

夫妻倆在路布村巡診時還遇到了一位特殊的3歲男孩斯秋塔。孩子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出生便與黑暗作伴。熊海見狀立馬聯系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眼科劉娅利主任,買機票、排行程,争取區黨委政研室駐村第一書記提供的經費援助。幾天後,孩子在成都順利手術,重見了部分光明。獲知喜訊時,熊海夫婦長舒了一口氣——這個家庭終于翻過了坎。熊海甚至幻想着,孩子長大後能從政或是學醫,為家鄉帶來更多希望。

送醫送診中的熊海

讓他感到無奈的是,由于設備局限,有些患者的疾病沒法得到進一步診治,看着患者痛苦的面容,熊海牢牢定了心,将更多希望寄托于下一次出診——2021年7月,從阿裡回程不久,他又拉起了隊伍,第四次奔赴那曲。

同事們都知道,他停不下來。

科研助産:把文章寫在祖國大地上

在藏幾年,熊海操了不少心。

數次攀山下鄉,熊海發現,得益于高原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西藏成了自然資源豐富的寶庫,這裡是全球生物物種最豐富、生态保護最好的地區,遍布優秀水系,山野間的優良藏藥材更是數不勝數。

最吸引熊海目光的,是當地特産藏靈芝,又叫白肉靈芝。不同于内地的赤靈芝、紫靈芝,這種靈芝不僅肉白質好,其成分經實驗證實,還具有抗衰老、抗缺氧、抗腫瘤和治療糖尿病等的作用。這樣的資源為何不利用起來呢?在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華西藥學院藏藥專家葉本貴副教授的幫助下,熊海帶領藥學團隊并聯合多方力量,幾多籌備,“西藏道地民族藥材大品種——白肉靈芝規範化種植技術推廣及新産品開發研究”于2019年10月正式開啟。不久後,系列抗老護膚品、抗疲勞和抗高原反應功能飲料問世,多項成果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

同實驗室作伴的深夜裡,熊海默默期許着,凝聚團隊心血的項目都能開花結果,帶着大家一起,把文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寫進雪域高原裡。讓他欣慰的是,這樣的支撐與鼓舞愈來愈多——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第一個中醫藥文件,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力量”。藏藥發展跻身西藏七大支柱産業,新冠疫情中,中醫藥表現讓世界矚目……特色藏藥蓬勃發展的同時,藏區的發展與穩定也迎來新生——林芝市米林縣裡,“公司+農戶”的“産學研”模式逐漸成熟。截至2020年12月,6000畝肥實的白肉靈芝已經幫助解決當地500餘人就業,為每戶換回2萬餘元增收。

每年,熊海都會到林芝市種植基地跑上幾次。看着大棚裡長滿靈芝,絢麗奪目,農戶臉上更是藏不住笑意,他決定,要把這些高原饋贈的寶貝都“挖掘”出來。不久前,團隊發現,西藏卷葉貝母療效尤佳,其中成分不僅能夠治療慢性肺部感染,還對修複肺組織損傷有着神奇效果。當地的芫根、人參果……越來越多的研究被排上議程。

棚裡的藏靈芝多了一畝又一畝,熊海漸漸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憂心川藏鐵路建設者的身心健康,他組織開展了“川藏鐵路施工人員職業健康綜合保障體系研究”。認識到水電發展對西藏的重要性,他又挑起了“西藏華電大古水電站職業健康風險評估項目”的重擔……

在熊海心裡,這就是自己想做的事——不分日夜地穿梭奔走,守好這方水土和同胞,讓己身所學所感融于國家的宏遠發展戰略圖景。他始終相信,醫療在民生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身為醫者,能為西藏的事情出一份力,便是為國家盡了一份忠。

熊海愈發感受到,這份心力承繼于往昔,源源不竭。川大人曆來有着深厚的援藏傳統,數不清的前輩曾離川入藏,在雪域上寫就各種傳奇。未來,隊伍更會愈發壯大,藏族同胞的日子,定會如同晴空中的日頭,愈發燦爛、紅火。熊海說,數十載堅持不懈,有個目标号召着大家——西藏所需,川大所為。一趟趟奔赴雪域,有一道光為大家指引着前路——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許多人不知道,如今奔忙于學院和鄉野間的熊海已年近花甲。失眠、記憶力下降、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慢性高原反應已是常事,體重更是蹭蹭往下掉。但這些熊海都不在乎,距離退休沒剩幾年,他開始掰着指頭做規劃。眼下,西藏大學-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藏藥現代化研究及産業轉化中心正在籌建中,他開始和時間賽跑,隻想着把手頭的事多做一件,再多做一件。

高原上的格桑花紅了一輪又一輪。從那曲歸來,熊海默默許下了心願——留在雪域之上,用往後的日日夜夜護佑心心念念的這片土地。

“我們的事業有了後繼者,有了希望。”西藏大學門口,看着朝氣蓬勃的新生們,熊海如是說。


原文鍊接:https://www.scu.edu.cn/info/1207/19895.htm


上一條:【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重陽節特别節目 愛老敬老——給老人最務實的健康保障
下一條:【學習強國】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聽西藏故事,看滄桑巨變

Baidu
sogou